
看到日本打和塞內加爾出線在望,回想這支東亞王者,認真攪足球,不過是4份之1世紀的事,今天日本與香港足球水準,可以說是差天拱地。香港足球其實從來都有好教練,不過沒有好的訓練設施與配套,是怎樣也不能發展。郭家明與盧德權,早就是國際足協的導師,他們在80年代取得這資格,亞洲地區很多教練還未能考取。香港足球老生常談的問題,是場地以及球員態度的問題。
又是土地問題
香港要踢世界盃,場地問題一定是首要。近年香港不少教練有參與專業培訓,球會的配套也較過去完善,可是操練場地永遠都是重要問題。過去不少撰文都提過,已故的黎新祥教練,為了讓香港隊有場地練習,在城門谷請求場地管理員開門,這樣荒謬的事情,今天仍然在發生。除了傑志,香港所有球會都受場地影響,甚或香港隊操練,也像自由行一樣,東奔西跑。
大家或許未見過球會訓練,很多時一些知名的香港球星,是需要協助球會駕駛客貨車,將物資運往球場,每次不同場地,就像遊牧民族一樣,將物資在不同場地運送,就算有先進的大型器材,球會有足夠的贊助添置,都無購買使用,這樣的硬件配套,香港足球先天已失衡。
打世界盃的志氣
哥斯達黎加。巴拿馬、千里達、冰島這些足球傳統弱國,近年都能在世界盃外圍賽突圍,論足球文化根基,香港絕對是亞洲之冠,可是香港的體育文化,是否能培養球員夢想打世界盃,是另一回事。大家都羨慕冰島賽和阿根廷,傳頌冰島舉國上下齊心,其實香港也有過契機令香港足球有更好發展。2009年東亞運成功奪金,2010、2014年亞運足球兩度打入16強,2018年世界盃外圍賽,奮戰到最後一刻,亞洲盃最後一仗力戰北韓爭出線,在不濟的足球市道,這9年其實帶來了不少新的希望。
當大家靜下來,又有多少球員會有志向,有朝一天出席世界盃決賽周。日本由90年代開始推行職業化足球,只是8年就能夠打世界盃,他們並不是身體質素特別優勝,也不是因為足球運動一定能令他們名成利就,而是他們認真對待足球這份志業。
還記得去年訪問陳發枝,講及香港青訓,他其中一段說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:「教日本學生同香港最大分別是紀律,香港學生完訓練阿媽就走出黎幫佢地抹汗,日本學生會將訓練衣摺到起角,然後雙手交回給我,這種紀律性正正是日本球員成功之道。」要衝擊世界盃, 首先是要有跨代人的志氣,就算你有胡國雄的球技,也要有明白事理的父母,讓他們投身足球事業,才能有足夠的足球人口,讓香港隊教練揀兵。
香港要踢世界盃,首先是要有希望的足球環境,是投身足球見到希望,還是有希望才投身足球,大家也一定明白。無論是香港球員,或從事足球媒體工作者,總有一個希望與信念,就是有朝一天能看到香港隊踢世界盃。